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25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149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及药物组,治疗21d,观察治疗前后智力测定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分值变化。结果两组各临床疗效指标均有改善,尤以针灸组显著。结论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VD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补体3、4(C3、C4)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行肾活检诊断为IgAN的1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脂水平将其分为异常组(84例)[甘油三酯(TG)≥ 2.26 mmol/L和/或总胆固醇(TC)≥ 6.22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HDL)< 1.04 mmol/L]、正常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脂(TG、TC、HDL)与C3、C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异常组与正常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eGFR、血尿素氮、血尿酸、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CKD分期、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面积、小球新月体、间质血管损伤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及Lee氏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异常组BMI、C3、C4水平高于正常组(P <0.05)。IgAN患者血清TG与C4呈正相关(r =0.247,P <0.05),与C3无相关性(r =0.102,P >0.05);血清TC与C4呈正相关(r =0.240,P <0.05),与C3无相关性(r =0.029,P >0.05);血清HDL与C3、C4无相关性(r =0.080和0.171,均P >0.05)。结论 部分IgAN患者存在血脂水平异常,且其血清TG、TC与C4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XELOX方案联合或不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35例一线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30例一线接受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化疗组。在治疗开始前及经过2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统计病人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60.00%vs 23.33%)、疾病控制率(88.57%vs 50.00%)均优于化疗组(P<0.01)。截至随访时间,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9个月(95%CI:0.679~2.38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个月(95%CI:0.689~2.699)。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个月(95%CI:0.420~1.474),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个月(95%CI:0.371~1.451),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生存时间优于化疗组(P<0.05)。2组不良反应相似,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任意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化疗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糖型碳酸氢盐透析液的配制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无糖型碳酸氢盐透析液组方 ,用于18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结果 :共配制 2 18次 ,经 85 0 8次透析 ,透析后各离子浓度符合要求。结论 :本制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 ,质量稳定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Theoperativetraumaoftotalgastrectomyissevere,andcomplicationsfrequentlymet.Soconsideringthehazardofoperationandtheoccurrenceof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neusuallysubstitutespalliativesubtotalgastrecto myforit,whichleadstotheshorttermre lapseoftumorin…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消瘀接骨散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采用健康雄性家兔10只,用直接撞击法造成家兔左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外敷消瘀接骨散,空白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以血液粘度和骨折肢体血流量为指标,观察消瘀接骨散对骨折肢体的血液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骨折后14天实验组血液粘度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肢体血流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说明消瘀接骨散能够改善骨折肢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Wilson病 )疗效与临床表型和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突变的关系。方法 :1 2 2例具有不同临床表型的Wilson病患者以二巯基丙磺酸钠 (Unithiol) 2 0mg·kg- 1 ·d- 1 和中药肝豆片每次 1 0片 ,每天 3次治疗 ,疗程 1个月。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 (PCR SSCP)分析技术对全部患者和 2 0名健康志愿者的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扩增进行突变及多态检测。结果 :3 7例患者呈现 4种不同类型的PCR SSCP异常迁移带而强烈提示突变的存在。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突变率以及有明显突变可能和无突变患者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肝豆状核变性型和假性硬化型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肝型患者 (P <0 0 5 )。结论 :中国人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第 1 8外显子可能为一突变高发区。因绝大部分Wilson病患者是复合杂合子 ,且不同临床表型Wilson患者具有不同的疗效反应 ,故这些突变至少部分影响了临床表型的产生和治疗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肝豆灵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薄层扫描法,展开剂:苯-醋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浓氨水(12∶6∶3∶3∶1),检测波长365 nm。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20~1.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平均回收率97.32%,RSD=1.5%。结论:本方法操作快速,简单,准确,可作为肝豆灵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A girl patient, seven years old, complaining intermittent periumbilical pain accompanied with headache and vomiting for almost one year. Acupuncture was adopted in treatment. Acupoints were Băihuì(百会GV20), Yìntáng (印堂EX-HN3), Zhōngwăn (中脘CV12), Tàiyáng (太阳EX-HN5), Wángŭ (完骨GB12), Hégŭ (合谷LI4), Tiānshū (天枢ST25), Zúsānlĭ (足三里ST36), Sānyīnjiāo (三阴交SP6) and Tàichōng (太冲LR3), electroacupuncture, warming needling moxibustion and infrared irradiation were appli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re given once every two days and 10 treatments were as one course.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child patient narrated that the attack frequency of headache and abdominal pain was reduced, the severity alleviated and the persistent duration shortened. 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abdominal pain never occurred and the child patient was recovered and had a normal life and school activity. The disease was not recurred in one-year follow-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